“跨越文理,意想不到的一次的合作”
2020年9月19日,国际水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斯德哥尔摩水奖得主,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荣休教授 James Morgan与世长辞,享年88岁。10月30日,Jim Morgan教授生前好友、美国工程院院士Jerry Schnoor撰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发表在Morgan生前创办的ACS旗下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将收录在James Morgan Tribute Issue。笔者第一时间拜读该文,深受前辈事迹的感动。回想自己与老先生晚年有过一段学术上的请教,如获感召,随即联系Jerry Schnoor院士和现任主编、耶鲁大学的Julie Zimmerman教授,主动请缨将这一篇纪念文章翻译成中文。在美国化学会的授权下,中文翻译于12月16日发表在《ACS美国化学会》微信公众号上,并被多家自媒体转载。近日,重读旧文,思绪万千,想与公众号读者朋友分享。
图1. Jim Morgan和他的恩师Werner Stumm生前合著的教材《Aquatic Chemistry》,内页上对笔者的寄语和晚年与笔者的通信
Jim Morgan是爱尔兰裔移民,生前爱读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意识流小说,其中以Finnegans Wake(《芬尼根的守灵夜》,1924-1939年间出版)为最。Jerry Schnoor的致敬文章里多次提到《芬尼根的守灵夜》里的典故,用书中最有趣的循环无尽的“长河”的典故,以及Jim Morgan自己画的一副岁月悠悠的卡通画,比喻Jim Morgan深邃丰富,润泽后学的一生。
图2. JimMorgan(左)对”a long the riverrun”的典故情有独钟,甚至把它做成海报送给好友(右 Charlies O’Melia,美国工程院院士)
遇到《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样的奇书,我也免不了好奇一探究竟。我了解到“夸克”这个单词来自书内的“梦语”;日本有三人先后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个失踪了,第二个得精神疾病,前仆后继直到1991年才完成,可见其翻译难度之大。巧合的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中文首译者,正是我的同事、复旦中文系的戴从容教授。于是我立刻通过朋友与戴教授联系,请她指导我这个业余选手,力争译出原汁原味。
“真情实感又饶有趣味的一次翻译体验”
图3. 詹姆斯·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与戴从容教授的中文首译版,以及内页上对笔者的寄语
戴教授看完我的初稿,与我反复推敲,解答了我多处疑惑,这里略举饶有趣味的几例:
Jerry Schnoor引《守灵夜》里的“长河”的典故起兴,恰因Jim Morgan是爱尔兰裔,都柏林的利菲河是他们的母亲河。戴教授向我确认《守灵夜》描写的河两岸的风景正是利菲河无疑。典故用得恰到好处,而我们的注释帮助传递了这种玄妙的缘分。
There, he met and married his wife Jean Laurie Macintosh, also a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and the marriage stuck. 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研究生校友和一生挚爱Jean Laurie Macintosh,心甘情愿困进了婚姻的牢笼。(marriage stuck还能这样用,这样译)
Poignant stories from a 35 year career at Caltech bear testament to a life well lived. Too many were advised, touched, mentored, fouled-out, and cajoled to mention them all. (35年的职业生涯中也有一些辛酸的故事,恰也显出Jim一生的丰富与深邃。有太多人曾接受Jim的教导,有人被感动,有人被开除,真要说起来,也有人是被他“忽悠”上了他的“贼船”,不能尽数。(这一句的用词、语气都是跟戴教授多次讨论定稿的。Jerry用的原文是Cajole,一时找不到很好的中文词来翻译,联想到做“人才工作”的技巧,Jim给学生和同事描绘蓝图,善于“画大饼”,恰恰是他的领导力和感染力的体现。所以最后选用了“忽悠上贼船”这样的戏谑式的翻译,展现Jim独特的个人魅力。)
The luster of manganese was not the only metal loveof Jim’s life(尽管锰的光彩亮泽让人着迷,却挡不住Jim一生对金属元素的博爱。)
If we join the fragmented last line of Finnegans Wake with the first word in Joyce’s book, it yields “A way a lone a last a loved a long the riverrun...”, which is fitting poetic tribute to Jim Morgan’s career. (如果我们把《芬尼根的守灵夜》结尾不完整的句子,与小说的开头连成一句,就变成了“一道又孤独、又恒久、又可爱、又悠长的河流奔腾着”,恰如其分、充满诗意地赞颂着Jim Morgan的一生。)
美国工程院院士: “It shows how esteemed Fudan University is – among the top university in the world.”
在我的译文最后,戴教授还撰写了一段关于《芬尼根的守灵夜》,Jim Morgan,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精彩评论。“利菲河是都柏林的灵魂之河,Jim Morgan教授的一生也是水化学领域的灵魂源泉。正因为人类历史上有无数Jim Morgan这样的智者和导师,才有科学、技术和文明的薪火相传。” 更是点睛之笔。我们的翻译发表之后,我告诉Jerry Schnoor院士《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中文首译者、必赢242net的戴从容教授也参与了翻译。他十分惊喜。他在回复我和戴教授的邮件里这样写到:“翻译我的纪念文章的人来自著名的必赢242net,是我的荣幸。我没有想到,这位致力于研究詹姆斯·乔伊斯的学者,就跟你同在一所大学。必赢242net,不愧是世界顶尖的大学。”
图4. Jerry Schnoor院士的感谢信
我在回复Jerry Schnoor的邮件中这样写到:Jim Morgan会很欣慰的看到他最爱的小说被翻译成全世界最多人用的语言,他生前与其恩师Werner Stumm教授创立的水化学学科在中国的教室和实验室里继续发扬光大。以小见大,我们为必赢242net能为传承人类文明做出贡献而自豪。
相关人物介绍:
詹姆斯·奥古斯丁·阿洛伊修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爱尔兰作家和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尽管乔伊斯一生大部分时光都远离故土爱尔兰,但早年在祖国的生活经历却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爱尔兰为背景和主题。他所创作的小说大多根植于他早年在都柏林的生活,包括他的家庭、朋友、敌人、中学和大学的岁月。乔伊斯是用英文写作的现代主义作家中将国际化因素和乡土化情节结合最好的人。(维基百科)
James J. Morgan (1932-2020),爱尔兰裔。国际水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加州理工学院Marvin L. Goldberger 讲席教授,副校长,与他的博士导师Werner Stumm教授一起开创了国际水化学学派,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学者,对环境学科影响深远。34岁创立了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S&T)期刊,很快成为了环境领域的旗舰刊物。46岁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与他的导师Werner Stumm分享了世界上水资源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斯德哥尔摩水奖。
Jerald L. Schnoor,美国爱荷华大学Allen S. Henry 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2003-2014年担任ES&T的主编。他是广泛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并解决环境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先驱,提出了植物修复的概念并发展了相关理论直接指导了人工湿地的建设。他还致力于将无线网络、宽带、以及纳米技术等一系列新手段融合于现有的基础设施,用于水环境监控、预警和治理。Schnoor教授与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界一直保持紧密的合作与交流,曾受聘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戴从容,必赢242net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从博士研究阶段起一直研究詹姆斯·乔伊斯,目前是詹姆斯·乔伊斯研究的国际顶级刊物James Joyce Quarterly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是国内学界乔伊斯研究的领军人物。其翻译的《芬尼根的守灵夜》采用无一句不译,无一字不译的直译为主的方式,对《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卷做了详细的翻译和注释。除翻译正文之外还有11198个注释,对《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词语做出了周密的解读,并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加以详细的考证。
王梓萌,必赢242net教授,校团委副书记(兼职)。从事环境地球化学、土壤污染过程与防控、环境界面化学的研究。2009年本科毕业于必赢242net,2013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属于Stumm-Morgan学术谱系中最年轻一代。获2020年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埃尔贝蒙奖(IAGC Ebelmen Award),2018年ES&T优秀审稿专家奖。现任IAGC会刊Applied Geochemistry共同主编,致力于打造由中国学者引领的国际学术舞台。
撰稿 | 王梓萌(AG主编)
排版 | 李臻(必赢242net)